本文目录
台湾金融监管委员会(金管会)近日宣布一项重要决策,核准银行开办高资产客户「金融资产组合」担保的融资业务,俗称「伦巴底贷款」(Lombard Lending)。
此举被视为活化富裕阶层资产流动性、接轨国际私人银行服务的重要一步。金管会副主委庄琇媛指出,这项业务主要是针对拥有庞大金融资产的客户,允许他们不必实际出售资产,就能以其整体投资组合作为担保品,向银行申请贷款,取得额外资金进行再投资或满足其他财务需求。
当前金融资产组合定义
所谓的「金融资产组合」,根据金管会的初步界定,主要涵盖流动性相对较高、价值评估较为明确的传统金融商品。这包括上市柜公司股票、债券(含政府公债、公司债)、共同基金、保险单(尤其是具有保单价值准备金者)、结构型金融商品(如连动债、组合式商品)等。
庄琇媛强调,最终可接受的担保品范围,仍需由承作银行审慎评估,关键在于银行必须能够「确保债权」,意味著担保品的价值需相对稳定,且在必要时易于变现处理。
有什么优势?
伦巴底贷款在欧美等地的私人银行业务中早已行之有年,是服务高净值客户(HNWIs)的核心工具之一。对客户而言,最大的诱因在于能够在不影响长期投资布局的前提下,透过资产质押获取短期或中期资金,利用财务杠杆放大潜在的投资报酬。
例如,客户可能持有一篮子长期看好的绩优股或债券基金,若临时需要资金,传统做法是卖出部分资产,可能错失未来增值机会或需缴纳资本利得税。有了伦巴底贷款,客户便能以这些资产作担保取得贷款,待资金周转顺畅后再行偿还,原有投资部位得以保留。一般而言,这类贷款的利率通常不高,参考国外经验,借款利率大约落在 2% 至 6% 之间,具体取决于担保品组合的风险、贷款金额、客户信用状况及市场利率环境。
庄琇媛也提到,偏好这类融资的客户,通常是希望赚取稳定利差或寻求更灵活资金调度方式的投资者,例如将保单变现取得资金后,再投入其他收益可能更高的项目。
同时金管会也同步设下严格的风控要求,强调银行必须对客户进行详尽的授信评估,充分告知客户相关风险,特别是市场波动可能导致担保品价值下跌、甚至需要追加担保或被强制处分的风险。
加密货币的两难:为何比特币、NFT 暂时止步?
不过在此次开放的金融资产担保品项中,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以及非同质化代币(NFT),却被明确地排除在初期适用范围之外。庄琇媛坦言,将比特币或 NFT 纳入担保范围「不太容易」。她进一步解释,主要症结点在于这类资产的「价值确认」与「价格稳定性」存在高度挑战。
首先,加密货币市场以其剧烈波动性著称。比特币价格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数十个百分点的涨跌,NFT 的价值评估更是主观且缺乏公认标准,流动性也远不如传统金融资产。对银行而言,以这种高波动性的资产作为贷款担保,无疑增加了巨大的风险。一旦市场大幅下挫,担保品价值可能迅速跌破贷款金额,导致银行债权难以确保。这与银行授信业务追求风险可控、债权保障的核心原则相悖。
其次,加密资产的估值机制尚未成熟且缺乏统一标准。股票、债券有公开市场的即时报价,基金有每日净值,保单有精算价值,但比特币的价格在全球数百个交易所可能存在价差,NFT 的价值更是「一人一价」,极度依赖买卖双方的意愿和市场炒作气氛,缺乏客观可靠的第三方估值依据。银行难以建立一套稳健、标准化的估值模型来持续监控担保品价值。
再者,监管态度也是关键因素。全球各国对于加密资产的监管政策仍在发展与变化中,台湾金管会对此一直采取相对审慎的态度。庄琇媛特别提到,「若银行要纳入(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希望能来征询金管会」,这番话暗示了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贸然接受加密资产作为担保品的高度保留态度。
庄琇媛也以艺术品、古董、高级酒类等作为对比。她指出,即使在国外,这些另类资产虽然偶尔被纳入担保范围,但在国内,由于缺乏专业的鉴价机制和活跃的次级市场,银行普遍难以接受。加密货币在这方面,似乎也面临类似的困境——纵然其数位形式使其交易看似便捷,但价值认定的难题依然是横亘在前的巨大障碍。
因此,至少在政策开放的初期阶段,比特币、NFT 等加密资产恐难成为银行伦巴底贷款业务中的合格担保品。
全球视野下的加密资产担保: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台湾金管会对加密资产作为伦巴底贷款担保品持保留态度,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加密货币进行融资的做法在 Web3 领域已经非常常见。目前有许多专门提供加密资产抵押贷款服务的平台(CeFi 或 DeFi 借贷协议),允许用户抵押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加密货币,借出稳定币(如 USDT、USDC)。
不过这类服务也要用户谨记更高的风险,包括平台风险(骇客攻击、倒闭)、智能合约风险以及更剧烈的清算风险(因币价快速下跌导致抵押品被强制出售)。
相较之下,传统金融机构对接受加密资产作为担保品则显得极为谨慎。虽然有零星报导指出,国外某些私人银行或特定金融机构开始尝试性地接受客户以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作为另类担保,但通常会附加极其严苛的条件。例如,设定非常高的超额担保率(Over-collateralization Ratio),可能要求抵押价值远超贷款金额数倍;仅接受比特币、以太币等市值最大、流动性相对较好的币种;对客户的整体财富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更高要求;并且需要配合符合监管要求的加密资产托管解决方案。
这些谨慎的作法,反映了传统金融体系在融合加密资产时所面临的普遍挑战:
- 波动性风险:这是最核心的障碍,加密市场的剧烈波动使得风险控管极为困难。
- 监管不确定性:全球监管框架仍在形成中,缺乏清晰一致的规范让银行难以安心涉足。
- 估值与流动性问题:如前所述,缺乏标准化估值方法和稳定的深度市场。
- 托管与安全:如何安全地保管作为担保品的加密资产,防止骇客攻击或私钥遗失,是技术上和操作上的一大挑战。
- 洗钱防制(AML)与认识你的客户(KYC):确保加密资产来源合法合规,对银行而言也是重要的合规要求。
市场影响与未来展望:传统金融与新兴资产的界线
金管会开放伦巴底贷款,对台湾的银行业,特别是专注于财富管理的银行而言,是一项利多。这项业务有助于提升对高资产客户的服务深度与广度,增加客户黏著度,并开拓新的利息收入来源。
目前在主管机关眼中,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资产之间仍然存在一道明显的界线。其高风险、高波动的特性,以及在估值、监管上的不确定性,使其难以轻易被纳入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框架内。这可能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内,台湾对于加密资产融入主流金融应用的步伐将相对谨慎。
未来这种界线是否会逐渐模糊?关键可能在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发展:
- 市场成熟度与波动性:如果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性能够随著机构投资者的加入而逐渐降低,市场深度和流动性持续改善,将有助于提升其作为担保品的可行性。
- 监管框架的明确化:当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台湾自身对于加密资产的监管政策更加清晰、完善,明确其法律地位、估值标准、托管要求等,银行才更有可能在合规的前提下考虑接受。
- 估值与托管技术的进步:更可靠、标准化的第三方估值服务,以及更安全、合规的机构级加密资产托管解决方案的普及,将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
- 稳定币的发展:相较于比特币,与法币挂钩且受到适当监管的稳定币,其价值相对稳定,未来或许有较高机会被考虑纳入担保范围,但仍需克服监管和发行方风险等问题。